隨著稻谷最低收購價下調和稻米市場重心下移,目前國內稻米市場“三高”現象中的高進口得到緩解,但高產量和高庫存依然嚴重,唯有加快推進稻谷供給側改革,充分發揮價格機制,才能破解稻米市場高庫存所面臨的困境。
最低收購價將基本穩定
2018年稻谷最低收購價全面大幅下調后,收到了一定成效。最低收購價已不再是普通稻的市場最高價,早秈稻、中晚秈稻及粳稻集中上市期間的市場化收購價雖較上年同期下跌200~400元/噸,但主產區有較多地區市場化收購價已高于托市價,有利于減少政策性稻谷收購量。在價格機制作用下,稻谷播種面積小幅下降,結構調整加快。
隨著稻米市場重心下移,2018年早秈稻與小麥最低收購價之比已從最高時的115 ∶100降為101.7∶100。若按下調后的2019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相比,二者比價也不過104.3∶100。而二者全國平均收購價之比為103.56∶100,基本與歷史均值接近。稻谷與玉米的比價逐步回調到合理區間。
盡管如此,稻谷供應壓力較大的基本面仍未根本改變。稻谷產大于需仍較嚴重,預計2018/2019年度稻谷結余為1963萬噸,因此,集中上市期間供應壓力仍較大。2018年仍有7省啟動了中晚稻托市收購,江西、湖南兩省還啟動了早秈稻托市收購,且托市收購量略高于2017年。大米進口仍高于出口,對國內稻米市場帶來一定沖擊。
據專家預測,當前我國優質粳稻占比約為30%,優質秈稻約為10%。由于稻谷產大于需,優質稻產量偏少,導致普通稻谷庫存越來越大。只有將稻谷種植面積繼續大幅下調2000萬畝左右,才能使稻谷產需達到基本平衡。換言之,只有繼續下調最低收購價,發揮價格對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,才能逐步化解稻谷高庫存的現象。然而,2019年稻谷最低收購價繼續調整將有違初衷,以保持基本穩定為宜。即使進行調整,調整的空間也將十分有限,預計每百斤在2~5元之間。
種植面積或將繼續減少
2018年稻米價格大幅下跌,直接減少了稻谷種植收益。據調查,2018年國內早秈稻種植出現全 面虧損;粳稻只有微利,局部出現虧損;中晚秈稻贏利相對較好,但每畝收益也較上年出現100元以上的降幅。與小麥、玉米、大豆等作物相比,稻谷的種植收益已相對偏低,稻谷種植的“強勢”時代基本宣告結束。受供大于求影響,2018年稻米市場的走勢仍不樂觀。
預計2019年稻谷種植面積繼續下降的可能性較大,產量可能低于2.1億噸。受玉米和大豆種植效益提升刺激,東北地區“水改旱”現象將增多,粳稻面積將繼續下降。早秈稻種植面積雖創新低,但由于種植全面虧損,預計2019年仍可能下降,雙季稻種植面積及產量也將因此下降。由于優質稻走勢相對堅挺,預計優質稻面積及產量將小幅增加,而普通稻面積及產量將降低。在價格指揮棒的指引下,2019年稻谷種植面積及產量可能繼續雙雙下降,結構調整將繼續加快。
托市收購量將繼續減少
2018年稻谷最低收購價大幅下調后,主產區仍大范圍啟動了托市收購,年度稻谷結余量預計為1963萬噸,較2017年減少500多萬噸,農戶賣難現象有所緩解,加上托市收購時間縮短、標準提高,預計新年度托市收購量將較上年減少。
由于2019年稻谷產量仍可能下降,稻谷結余量可能進一步減少,供應壓力將繼續減輕,預計稻谷市場化收購比例將進一步提升,托市收購啟動范圍繼續縮小的可能性較大,托市收購量預計也將減少。2019年粳稻政策性收購量仍可能高于秈稻,北方托市收購量可能繼續高于南方。
政策性稻谷銷量或增加
由于國內政策性稻谷庫存龐大,國家一直在創新銷售辦法,努力化解高庫存。2016年實行了超期儲存粳稻銷售新辦法,2017年實行了“分年份”銷售辦法,取得了較好成效。2017年通過國家平臺成交政策性稻谷1032萬噸,比2016年同期高出300多萬噸。2018年國家對政策性稻谷的拍賣底價進行了大幅下調,且拍賣時間較往年大幅提前,拍賣取得了一定成效。由于稻米市場下跌速度較快,政策性稻谷優勢前高后低,拍賣成交呈現前多后少,總體較上年少177萬噸左右。
由于政策性稻谷拍賣底價已高于市場價,也高于目前的最低收購價,因此2019年仍有下調的可能。在稻谷產量和大米進口均可能減少的情況下,預計2019年政策性稻谷的銷量可能增加,且可能高于當年稻谷托市收購量,迎來儲備稻谷去庫存的拐點。當然,如果拍賣底價不大幅下調,在地方儲備稻谷出庫的激烈競爭和新稻價格偏低的夾擊下,政策性稻谷拍賣成交也將難有大的突破。
大米出口可能高于進口
2019年,國內稻米市場可能繼續小幅走弱,國內外大米價差有望繼續縮減,大米進口動力將繼續下降。由于陳稻供應充足,國內市場低價陳大米供應也將較為充足,可以有效替代進口大米。由于國際大米價格波動幅度遠大于國內,可能出現階段性高于國內的情況,大米進口將面臨虧損風險,大米進口商將更加謹慎。相反,由于國內大米價格重心下移,供應充足,出口優勢將進一步確立,出口將繼續增加。2019年至2020年我國大米出口量可能大于進口量,大米進口對國內的影響將大幅減弱。
粳秈價差可能繼續縮小
2018年國內中晚稻產量再創歷史新高,而稻谷收購進度緩慢,農戶庫存同比偏高。預計2019年上半年新稻市場供應壓力將增大,受此影響,新稻市場走勢可能弱于上年同期。由于粳稻供應壓力大于秈稻,預計上半年粳稻走勢可能弱于秈稻。
2018年很多地方糧庫因稻米市場行情快速走低,導致輪換計劃未能完成,2019年可能提前進行輪出,加上國內有增無減的政策性稻谷庫存也需加快出庫,在2018年最低收購價大幅下調后,2019年政策性稻谷拍賣底價下調也將是大概率事件。
預計2019年陳稻市場競爭將空前激烈,很可能較往年提前走弱,上半年或出現新稻與陳稻同步下行的情況。由于2019年稻谷產量可能繼續下降,新稻供應壓力將低于上年,因此,新稻上市后,預計市場化收購將更為活躍,收購價低開高走可能性較大,并可能出現階段性高于最低收購價的現象。
由于稻谷總體供應壓力較大,稻米市場走勢仍將較弱,2019年粳稻與秈稻的價差可能繼續縮小,優質稻與普通稻的價差將會繼續拉大。(文章來源:糧油市場報)